
2009年朱良春先生获得首届“国医大师”荣誉称号 今年是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95周年,回忆峥嵘岁月,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——那是1956年的深秋,父亲朱良春先生作为南通市第一批农工党员举起右拳宣誓的声音;那也是1984年的春天,我自己第一次以市委会委员身份走进会议室的脚步声。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,我们父女两代人的农工情,在今天交汇成一句最朴素的话:初心如炬,代代相传。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:父亲的“50年主脉” 1956年11月,父亲在南通市图书馆的小会议室里,与张秀彬、吴克潜等前辈一起,把“中国农工民主党”七个字第一次写进江海大地的名册。那一年,他38岁。 1957年,作为市委会筹委会副主委的父亲,为了把农工党组织从无到有“建”起来,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城区所有医院,只为把5名高年资医师的入党材料亲手送到南京。在父亲不懈的努力下,南通从4名党员的党小组拓展到27名,父亲任内发展党员200多人,形成医卫界为主体、多学科并存的队伍格局。 1959年,市委会正式成立,作为市委会第一届副主委的父亲,他提出“医卫界要在农村扎根”,随后带队在如皋、海安建立首批联合诊所。1980年起,连续三届担任主委的父亲,首次把“中医中药优势服务沿海开发”写进提案,《关于发挥南通中医药优势服务沿海开发的系列提案(1980—1992)》,促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2 年正式将南通列为“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市”;《关于“振兴名老中医经验、抢救民间医药资源”的提案(1995)》 促成市政府设立“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专项基金”,先后整理出版《南通市名老中医经验集》10 卷。 1992年起,父亲担任市委会第五六七届名誉主委,他仍坚持每周三上午在市委会机关“坐堂”,为年轻党员改提案、讲党史,直到90岁。 父亲常对我们说:“农工党不是一个称号,而是一条把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系在一起的生命线。”这条线,他一牵就是50年。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:我的22年履职生涯 
我1984年当选第三届市委委员时,36岁,与父亲当年入党同岁。那些年,我最怕的是“开会迟到”——因为父亲总会在出门前五分钟站在楼梯口,手里晃着一本《党章》说:“胜华,开会就是上战场,不能丢三落四。” 那些年,我最难忘的是“提案夜审”——母亲把餐桌让给我们,父亲用红笔改一句,我用蓝笔誊一句,灯火到凌晨;父女“跨代接力”的共同提案,可确认的“标志性”参政议政成果的,我能回忆起来的举几个例子。 父女共同发起“农工党员进镇村、健康服务同心行”,被农工党中央列为社会服务品牌项目; 《“农村合作医疗”系列提案(1989—1993)》 父亲牵头提出“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”的总体框架,我随后补充提交“乡村医生培训、药品统一采购”两个子提案,为南通在全省率先发放首批“农村合作医疗卡”作出贡献; “中医药立法”南通先行先试建议(1998—2000) 父亲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提交全国政协,我在南通市政协同步提交地方版配套方案,形成“上下联动”效应,为 2003 年《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》出台提供了基层样本。 我2003年提出《关于建立南通中医药博物馆》的后续推动提案,是在父亲 1993 年提案基础上再次提交“升级版”方案,细化选址、资金、馆藏三大难题,被市政府采纳并进入立项程序。经过 20 年接力,最终建成国内首家地市级综合性中医药博物馆,2015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。 那些年,我最自豪的是“送医到岛”——我们妇工委组织的“海上流动医院”七进启东吕四渔港,为渔民做白内障筛查,父亲以普通党员身份随船,风浪里给年轻人讲“抗美援朝手术队”的故事。我1984—2006 年任市委会委员、副主委 22 年,学会了把父亲的“故事”变成“行动”:一是推动“妇工委”“青工委”建设,使女党员比例由 22% 升至 39%,35 岁以下党员由 8% 升至 27%。二是领衔主笔的重要提案 14 件, 6 件被列为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。其中《关于在我市建立“海上流动医院”长效机制》的集体提案被列为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,市财政每年固定列支 200 万元,“海上流动医院”七进吕四渔港,受益渔民 1.8 万人次。《关于加强乡村医生后继人才培养》的集体提案(1998) 被列为市政协一号重点提案,直接催生南通市“定向委培乡村医生”制度,10 年间为基层培养 1200 余名留得住、用得上的乡村医生。《关于加强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干预》的集体提案(2005) 被列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,市教育局、卫健委联合出台《南通市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筛查实施方案》,累计筛查学生 48 万人次。 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“中医药服务沿海开发”,到本世纪初的“乡村医生定向培养”“海上流动医院”,我们父女俩用 30 余年时间,把个人专业优势转化为组织建言优势,先后推动 9件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落地,为南通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基层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 从两代人再到无数人:让生命线延伸成活力线 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,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加入进组织,看到农工党南通市委会薪火相传,我倍感欣慰,也想对年轻后辈说几句肺腑之言。 一要把“读党史”当成“读家书”。党史不是文件柜里的档案,而是我们祖辈的“家书”。当你读到1957年市委会筹委会只有27名党员时,你就会懂得什么叫“筚路蓝缕”;当你读到1989年我们为南通第一张“农村合作医疗卡”奔走呼号时,你就会明白什么叫“久久为功”。 二是把“写提案”当成“写情书”。情书的对象是人民。不要嫌调研麻烦,不要嫌数据枯燥,当你看到一条“加强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”的提案能让几千个孩子挺直脊梁时,你会体会到什么叫“笔下有雷霆”。 三是把“做公益”当成“做传承”。我们医卫、人口资源、生态环境三大主界别,都是离老百姓最近的领域,希望你们把每一次下基层义诊、每一次环保监督,都当作一次“接班仪式”——接过的不仅是前辈的听诊器、记录本,更是“爱国、革命、奉献”的DNA。 跨越岁月,凝聚力量 
时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、市委统战部部长张永凯看望慰问朱老。 两代农工党人,一条“医卫报国”主线:父亲奠基了南通农工党组织和中医药事业,我把这份基业拓展为参政议政、社会服务的“履职样板”,我们父女两代人用半个世纪的接力,把个人专长与参政党职能拧成一股绳,把“良医济世、良相治国”的农工情怀镌刻进江海大地。 直到今天,只要闻到煎药房的草药味,我就会想起父亲那句话:“良相治国,良医济世,我们农工党人要做良医中的良相。”我们父女同台,把参政议政品牌由小到大“树”起来,把优良传统由“传”到“兴”——两代接力 ,父亲创“五毒圣手”医术品牌,带出一支 17 人的“朱家军”中医团队,第三代孙辈朱彤也加入了农工党。 希望从我们两代人走向无数代人,保持始终不变的初心,为了人民的健康与福祉,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我们农工党人,永远在路上! 【朱良春简介】 朱良春(1917一2015),江苏镇江人。主任医师、教授。 政协江苏省第五、六届委员会常委,当选南通市第七届人大常委,政协南通市第五、六届委员会副主席,中国农工民主党南通市第二、三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农工民主党南通市第五、六、七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。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暨荣誉首席研究员,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,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。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,南通良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,南通慈善会副会长等职。1987年,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。1990年,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。1991年,国务院颁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。2009年,获首届“国医大师”称号。2015年,创立“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”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 【朱胜华简介】 朱胜华,1945年生,江苏镇江人。主任医师。当选南通市人大第十、十一、十二届委员会常委。政协南通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,中国农民主党南通市第五、六、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曾任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副主任,南通市红十字会常务理事。南通市名中医,南通良春中医院副院长。 (图文供稿:朱胜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