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晓萍,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,南通市政协委员、农工党南通市艺术剧院支部主委,越剧范派小生,国家一级演员,南通艺术剧院副院长。 “5.10”思廉日当晚,紫金大剧院座无虚席,每到精彩唱段,喝彩声阵阵,由范晓萍担任制作人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创越剧《风梅图》在此上演。该剧以南通历史名人——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李方膺为原型,自1月首演以来,目前已演出37场,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、2024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剧目、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会演剧目,范晓萍获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演员。 “新编历史剧的故事必须好看” 如今,很多戏曲院团在新编历史剧上做文章,范晓萍选择李方膺题材时也做了很多考量,她曾创排过《董小宛与冒辟疆》《仁医寸心》,都是南通籍历史人物剧。她跟随编剧一起走访了南通博物苑等留有李方膺印记的地方,听南通文史专家和学者讲述他的故事,并翻阅相关画册书籍,以进一步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,“李方膺是一个艺术家,他以画梅著称,梅的风骨姿态,即是他的为人品格。正是他的刚正不阿,他的仁爱正直,才能不惜自己的官途而为民请命。‘风梅图’是对李方膺品性的概括,‘风’代表着他同恶势力抗争的凛然,以及对老百姓春风般的关怀;而‘梅’则是他最常画的对象,更是他自我人格的外化。” 很多观众表示,《风梅图》剧情既接地气又有时代意义,听起来入耳又入心,越剧唱念结合,将主人公梅般品格演绎得淋漓尽致。这正是范晓萍的初衷,新编历史剧的故事性必须很强,好看和好听是前提。创排时更是让范晓萍频频感动,“有一段戏是老百姓去探监,但进不去,他们就把食物扔进去,这些食物填满了屋瓦的缝隙,可见李方膺有多得民心,这在当下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。”而巡演之后,又让范晓萍连连感慨,看过的观众都反馈说,“当官皆如李方膺,百姓生活得安宁!”可见,观众不仅看进去了,还动了情。 与越剧一路同行的范派小生 作为浙江人,范晓萍的外婆和妈妈都是超级越剧迷,她与越剧的情缘从小开始,从1990年顺利考上浙江省艺校到1994年毕业,她笑称越剧是“第一位情侣”。然而走出校门,期待在越剧舞台上大展身手时,文化环境开始剧烈变化,传统戏曲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。范晓萍心灰意冷,为了生计到处演出,但演的却大多不是越剧。“学艺要先学德,板凳甘坐十年冷”。当年艺校老师们的教导言尤在耳,她没有在迷茫中走得太远,生存再窘迫她也没有割舍越剧。妙不可言的越剧音韵支撑她走了四十年,她把每一次登台都当成一次检阅,不断反思、总结、纠正、提升,努力向前辈、名家、同仁请教,细心琢磨。在《风梅图》的创排中,范晓萍潜心研究角色,对于唱腔和表演进行符合其人物特征的技术处理,表演充满张力和弹性,在一些重要场次和环节,大胆运用了清唱方式,以这种细腻处理方式,回到戏曲本体。同时融合各流派所长,突破了范派常用的开口式响亮的声音,借鉴了一些尹派演唱技巧,用了一些气声,最后的落腔再回到范派的韵味。独特的范派唱腔,细腻演绎清官仕途荆棘,步步为营,为民请命之艰。舞台上,既有文人雅集赏画之闲适,亦有百姓流离之辛酸;政客舌战,智慧交锋;清官情深,为民疾呼,真情涌动,直击人心。范晓萍创排的《仁医寸心》、《董小宛与冒辟疆》、《贞娘传》、《女人花》等,曾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文华表演奖,江苏省第九、十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等。她被评为江苏省“333工程”高层次艺术人才、江苏省三八红旗手、南通市优秀文艺家、南通市五一巾帼标兵等,南通市委宣传部授予“南通市文艺家范晓萍工作室”。 “把好戏唱到百姓心坎上” 作为农工党南通艺术剧院支部主委,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。不仅在政治上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,更在思想、作风和纪律上如同李方膺一样清正廉洁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范晓萍在本职工作之余,更将这份坚持与热情延伸至支部的每一个角落。她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凝聚支部力量,引导党员们充分利用自身在艺术文化领域的专业优势,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和农工党故事,开展多场惠民公益演出,为社区群众送上家门口的“文化大餐”。与此同时,她带领支部同志紧紧围绕大局担当使命,积极参与各类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活动。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,她以艺术为媒,尽己所能、力己所长,撰写专题报告2篇,提交提案7件、社情民意10余篇,真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新使命、新责任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为助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
|